
防災只在災難來臨時才重要?
讓設計打開新一代生活的改變
為了那個「無預警的時刻」,我們現在能為鄰里街坊做些什麼?
近年來全球災害越加頻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颱風路徑上,台灣面臨著地震、颱風、洪水等多種天然災害的威脅。「末日焦慮」的來襲更開始時不時影響我們的生活,但卻沒有人能真正預測災難何時會發生。一旦災害來臨、日常生活被打亂,為了守護自己和重要的人,平時的準備就變得格外重要。
但現實是,防災意識很難真正被廣泛重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關心」。每當新聞報導某地發生災害時,大家會短暫提高警覺,趕緊補齊防災用品、確認避難方式,但隨著時間過去,那份警覺也往往逐漸淡化。

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我們需要仰賴地方政府與社區鄰里,以取得生活物資或找到安全的避難處。但實際上,許多人平時與鄰居幾乎沒有互動,鄰里之間的「互助」關係也往往尚未建立起來。
不妨回頭想想:
你認識住在你家附近的人嗎?知道他們的名字、個性、需要幫助時可以找誰嗎?
在真正需要彼此幫助的時候,你能想像大家互相支援、共度難關的樣子嗎?
透過大家的共創,讓防災意識在社區中代代延續
2024 年,東京品川區與 Loftwork 共同啟動了一項專案,嘗試打破大眾對防災的冷感,從「地方防災」的角度切入,推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
品川區長年以來與社區防災協會、消防局、消防隊、警察局等單位攜手合作,定期舉辦「品川區綜合防災演練」,以推動社區內的自助與共助。但也面臨著一大挑戰:參與演練的主要成員與居民逐漸高齡化。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況,品川區與 Loftwork 嘗試重新設計防災演練,將場地延伸至區內的公園等日常生活空間,並針對對防災關注較低的年輕家庭族群,設計出更具吸引力的參與方式。這項挑戰也吸引了來自三個截然不同領域的夥伴共同加入——舞者、食品企業與設計師。他們齊心投入,讓防災的想像突破既有框架,也讓更多人願意踏出參與的第一步。
我們如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創造對防災的「警覺」與「覺察」?又該如何打破「每年防災演練都差不多」的既定印象,設計出更具意義的參與體驗?
這次的計畫中,我們邀請三位專案參與者回顧他們的觀察與實踐——設計防災舞步的舞者三原勇氣、製作備災餐點體驗的尾西食品 栗田雅彦,以及負責整體視覺與溝通設計的設計師 增田圭吾。
透過這三位不同領域參與者的對談與分享,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拼湊出「理想中的地方防災」的可能樣貌。
更多關於本專案
防災演練,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參與方式
舞者 三原勇氣
要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防災,第一步就是打造一個輕鬆、有趣、親切的體驗場域,讓各個年齡層的居民都能自在參與。正因如此,我們設計了一套能透過肢體活動學習防災知識的「防災舞步」── 一邊動起來、一邊學會避難準備與應對行動。這個計畫是由舞者三原勇氣親自操刀。
「我把防災資訊編進舞蹈裡,還加了像是『耶~!』、『GO!』這樣會讓人忍不住想跟著動起來的節奏與口號,希望讓大家對這首歌、這段舞產生親切感,也更容易記得防災的重點。」

該如何透過一支舞蹈,把「防災的意識與行動」傳遞給這座城市裡的居民?
三原勇氣過去曾在品川區以保育員身份在當地工作與生活,他應用當時的經驗與理解,作為發展「在地版防災舞步」的起點。
這支舞的歌詞與動作,是以《品川區防災手冊》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品川區臨海地帶有海嘯風險,內陸地區則以木造住宅為主,火災蔓延速度快。根據這些地理特性,三原將「遇到海嘯時要往高處避難」、「火災時往寬廣的空地移動」等關鍵防災知識,轉化為歌詞與動作,讓大家在跳舞的同時,也把應變行動自然地記在身體裡。

三原勇氣提到,在這支防災舞步中,他也特別重視如何表現「互助」的精神。
「我設計了一段大家手牽手圍成大圈、一起旋轉、擊掌的動作。希望讓不同世代的人都能在跳舞的過程中,感受到社區連結的重要性。」
因為在災害發生時,我們往往需要仰賴那些「平常不認識的鄰居」互相幫忙。正因如此,三原希望透過這支誰都能參與的舞蹈,跨越年齡、性別與身心狀態的界線,擴大彼此支持的互助網絡。

在品川區的公園等公共空間舉辦的防災舞步活動中,參與者年齡從0歲的嬰兒到80多歲的長者都有,真正實現了跨世代的參與。
為了讓各種背景的人都能自在地享受這場防災舞蹈,三原勇氣特別重視「讓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
即使只是坐在一旁觀看,他也被視為參與其中的一種——透過眼神交流、微笑互動,他希望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這個氛圍的一份子。
「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其實很想跳,但會不好意思、不敢踏出那一步。這些他人的內在感受很難完全掌握。所以我更在意的是,不管你是跳得開心,還是只是站在一旁看,都能覺得:我有參與、我有投入。」
多數的防災演練,都有一種「這是關乎性命的事,要嚴肅看待」的氛圍。這當然沒有錯,但三原也提出另一種可能性:防災,其實也可以用更輕鬆、有趣的方式學習。
他相信,透過五感去體驗、在快樂中學到的東西,更容易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有位參與舞蹈的居民對我說:『看你們跳得這麼開心,我也被這個氣氛感染到。這大概是我參加過最開心的一次防災演練吧!』那一刻我真的覺得,營造氛圍這件事,實在太重要了。」
在這場防災舞蹈演練中,三原勇氣有一個難以忘懷的時刻。
有一家人一起參與跳舞,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左手先天缺損。三原一邊跳、一邊思考:「這個孩子能好好享受嗎?當大家牽起手圍成圈的時候,他會怎麼參與?」
「結果他非常投入,整場跳得超開心。最後大家要牽手圍圈的時候,他走到我身邊,我把左手伸過去讓他牽。當我們的手連在一起,整個圓圈也完成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滿到快溢出來。那是一種很深的感動——就算身體有差異,也能一起參與這場舞蹈。」
每一個社區裡,都住著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世代與價值觀的人。要跨越這些差異、建立溝通並不容易。三原勇氣的「防災舞步」正是在面對這樣的難題時誕生的嘗試。
透過開放且具身體性的交流方式,他讓原本彼此不熟悉的人們,也能透過一起舞動身體、一起歡笑,去理解「互助」是什麼。
這不只是一段一次性的演出,更是實踐對「理想地方防災」的具體探索與學習。
用美味打開對「備糧」的想像
尾西食品 栗田雅彦
在大型災害發生時,糧食與生活必需品可能一夕之間變得難以取得。為了讓居民能夠平常就做好準備,品川區長年推廣「循環備糧(Rolling Stock)」的概念——日常購買可保存的糧食,並在賞味期限前吃掉、補貨,建立起災害時不慌亂的備糧習慣。
為了讓大家重新認識「備糧」這件事,這次的防災演練首次推出了一台備糧試吃餐車。不管是剛結束地區演練的居民,還是路過的民眾,都能來品嚐一碗熱騰騰的咖哩飯,親身體驗「原來備災食物也可以很好吃」。
這台餐車正是由專門開發長期保存糧食的尾西食品所策劃,如即食調理用的「即食米飯」。由栗田雅彥帶領,致力於讓「防災食品」從冷冰冰的存貨,變成一種平日也能享用的選擇。

「即食米飯」是一種常用於戶外攜帶和防災備糧的特殊米,輕巧且能長期保存,而且只要沖入熱水,就能迅速變成熱騰騰的米飯。
這次的防災活動中,尾西食品與連鎖咖哩餐廳CoCo壱番屋合作,推出了以即食米飯為基底的即食咖哩飯套餐,並現場製作給參與者。
我們特別訪問了尾西食品營業企劃部與公關室的栗田雅彥,了解他們為什麼會參與這次防災演練。
即食米飯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尾西食品創辦人尾西敏保(はるやす)為軍用食物而研發。戰後,這種方便攜帶且易保存的米飯,成為登山客和海外旅人的熱門攜帶糧食。
真正開始作為防災食品被廣泛使用,是從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後。那時因為其長期保存的特性,即食米飯被重視為防災備糧的重要選擇。近年來隨著多次災害發生,即食米飯的使用逐漸普及,但栗田指出,大眾對它的認識和接受度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吃到尾西食品的即食米飯,也希望大家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味。過去雖然曾在展覽或活動中提供試吃,但我們一直在尋找不拘泥於傳統方式的推廣路徑。」
因此尾西食品決定導入「行動餐車」作為推廣工具。正好在尋找合適機會時,Loftwork向他們邀請參與這次品川區的防災演練,尾西食品便欣然決定加入這個計畫。

品川區防災演練中首次登場的行動餐車吸引了大批居民,尤其是年輕家庭,有不少人是順道來公園時臨時加入品嚐的。
「我覺得這次比起一般活動,能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人嚐到我們的產品。有些人還以為是現煮的白飯,知道是即食米飯後,都驚訝說:『原來這麼好吃啊!』」
「我們想傳達的是,災難發生時不必委屈自己吃難吃的東西,而是即使在災害時,也能吃到像剛煮好的熱飯。希望透過這樣的認知,能提升大家對備糧的重要性和意識。」

在餐車現場,來自營業部、商品開發部等不同部門的員工都親自到場支援。對自家即食米飯充滿自信的員工們,能直接聽到顧客的反饋,是難得的寶貴經驗。參與成員們紛紛表示:「意外地很有趣」、「這是很棒的體驗」。


栗田表示,這次在四場防災演練中都投入行動餐車,讓尾西食品累積了許多實務經驗,包括所需人力和餐點數量的掌握,這是公司重要的收穫。事實上,隨著東京都內各區域的都市再開發,尾西食品也逐漸有更多機會參與各種社區開幕活動。
「我們認為,不只是出現在展場等封閉的場所,也應該去一般大眾也能參觀的地方讓更多人看見,進而提高人們對備糧的重視。未來也希望能到更多不同的場域與大家見面。」
以滲透日常的設計,打造持續推動的社區防災
設計師 增田圭吾
要吸引過去較少參與的民眾加入地方防災演練,光靠設計演練課程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透過設計,讓這些新目標群體能夠注意到防災演練,並對其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在參加過後,還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醒他們,持續關注防災。
這次品川區的防災演練,由設計師增田圭吾(MA design)負責從視覺呈現、溝通工具到遊戲體驗的設計,全面打造與防災有關的交流介面。
增田在構思品川區防災演練如何能延續給下一代時,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個「持續推廣」的視覺語言。
「這次的品川區防災演練,我們建立了清晰易懂的設計主軸。只要這套設計被持續使用,大家一眼就能辨識出來『這跟防災有關』。」
在尋找品川區特色時,他選定了區徽的代表色「藍紫色(Blue Violet)」,搭配醒目的防災警示色「黃色」,作為這次設計的兩大主色調。
為了讓年輕世代更容易接受,字體挑選了柔和且清晰可辨的款式。整體視覺則以稍粗的線條構成,靈感來自迪克·布魯納(Dick Bruna)簡潔俐落的平面設計風格。
此外,品川區的防災吉祥物「ジージョくん(Jiijo-kun)」也被納入為品牌標誌的象徵之一。增田將這三大元素統整為所有溝通工具的共同調性與規範,讓「品川區綜合防災演練」的形象得以穩固、持續地在民眾心中扎根。


「未來只要看到藍紫色、黃色和ジージョくん(Jiijo-kun),大家就能馬上聯想到品川區綜合防災演練。即使這些設計不再由我親自操刀,也希望區公所的工作人員或任何人,都能輕鬆使用這套視覺元素製作宣傳單和海報。」
增田提到,持續將這些色彩、調性與視覺規範,應用在品川區防災相關的宣傳溝通、設施與設備設計中,有助於深化當地居民的防災意識。

對於如何讓社區防災持續推進,增田表示設計仍有許多可發揮的空間。
舉例來說,如果演練現場使用同樣顏色的帳篷,或是在演練會場豎立使用這套配色的旗幟,遠處路過的人也能清楚感受到防災演練正在進行中。又或者,將這些色彩融入公園中設置的緊急避難帳篷標示上,也是一種可能。
「如果能設計一種機制,讓大家平時在超市購物時能用點數換取防災用品,這樣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做出一點點防災行動。我很期待未來能一起設計出這樣的機制。」
增田認為,若能將日常喚起防災意識的機制,與防災演練的視覺形象連結起來,防災工作不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次的演練中,而是能持續深化社區居民的防災意識。
這些對於未來挑戰的想法與熱情,希望持續推動更多創新的設計方案,讓地方防災更加扎根。
聚集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一起探索社區與防災的未來可能
此次防災演練計畫由 Loftwork 製作人日高負責推動。他過去曾任職於地方政府的防災單位,對這次專案有特別深刻的想法。日高回想起當初投入這項計畫的原因時說,正因為自己已離開公部門、身處創意公司的環境,才想挑戰只有政府職員做不到的事情。
「我希望設計一套機制,能夠吸引更多人,尤其是社區中的年輕世代,真正把防災意識深植下去。這是一個從思維與實踐方式雙管齊下,長期推動的過程。首先,我們自己必須成為促成這種對話的橋梁與舞台。」(日高)

由 Loftwork 創意總監吉田真貴統籌的專案,他回想起在演練期間與年長參與者的對話。
「在執行這個防災計畫之前,有些人覺得其實維持以往的方式就好了,但實際參與體驗後,他們驚訝地說:『比以往的演練更活潑、更有趣,真的讓人印象深刻。』甚至還說:『未來就拜託你們繼續負責了。』」(吉田)
另一方面,吉田對於為何品川區的年輕族群較少參與防災演練,有自己的觀察與分析。
「我覺得品川區從老一輩開始,居民們對鄰里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覺得是自己在經營這個地方。相較之下,年輕一代住了幾年就換地方,反而習慣了各種社區機制都已經設置完善,覺得這些東西是有人幫他們建立好的。雖然享受著便利,卻沒有培養出對這塊土地的歸屬感和愛惜。」(吉田)

要克服居民對地方的冷漠,設計出能讓社區防災持續推動的模式,就必須更有機地將年輕世代的日常生活與興趣,與在地的防災工作結合起來。對此,製作人日高強調,這次的計畫只不過是個開始。
「地方防災必須轉變成讓年輕人願意參與策劃和執行,覺得有意義又有趣的活動。未來,我們希望把居民直接納入防災演練內容的設計過程,甚至挑戰成立志工組織。」(日高)
品川區的防災演練過去靠著「照著去年一樣做」的方式,在社區中維持著安心感與互助關係。但隨著時代變遷,生活型態和價值觀改變,如何讓「防災意識」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存在,並讓民眾真正覺得防災演練是「自己的事」,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次的計畫就是嘗試和各種背景的參與者一起,從不同角度探索防災演練的未來可能。Loftwork將以與品川區的合作為起點,持續與更多社區、企業及創作者攜手,共同尋找理想的地方防災樣貌。

撰寫:岩崎 諒子 / Loftwork ゆえん(yuen) unit 行銷・編輯
編輯:乾 隼人
攝影:村上 大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