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 report

Teach Less, Learn More! 學習場域的設計

「未來學」的第一講 Teach Less, Learn More ── 教得更少,學得更多。這個聽起來是個稍微抽象的題目:多遠的未來才叫未來?學習的人是誰?要怎麼學習?現在的學習,和未來的學習有什麼不一樣?為打破「主動硬塞、被迫吸收」的學習方式、進一步思考的是有別以往的教學方式與內容,Loftwork邀請了兩位在教育場域中創新的設計師:超越基金會執行長蘇巧純,與PARSONS DT 教授Kyle Li,來分享學習場域的設計經驗,關於如何將學習的主導權交回給具有獨特差異的個人。

前往職人工作現場,擴大對職業的想像

「超越達人計劃」是提供給國中生的職場體驗計劃緣起於超越基金會發現育幼院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育幼院的的學子在18歲必須離院進入社會時,在銜接上出現斷層。於是以「超越達人計劃」協助學生在踏入社會前能夠對職業有更多理解與想像。

“我們這個計畫就是希望能幫助年輕世代認識自己、認識更多產業,減少他們走冤枉路。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你不要把魚放在樹上,然後責怪牠不會爬樹” – Quote 蘇巧純

以「玩」為教材的學習環境

有別於超越基金會以「單位」打造學習場域的方式,Kyle Li 以自己為例,分享在你面臨困境時,自己可以如何學習、該學習什麼,以及自己在學習歷程中的啟發經驗。

「我的偶像就兩位,一位周星馳,一位馬蓋先。我從小看他們的戲劇長大。他們的靈活思考和無厘頭,是我對設計和創新概念的源頭。」他笑談自己過去遇過的衰事:大學念到退學,老家淹水和燒掉,於是他離開台灣飛去美國,將設計從基礎重念一遍。

photo credit : Josh Cheng

2004年一次的演唱會背景視覺設計工作經驗,讓他得到新的啟發。「那時我設計的東西像素很低,但透過德國公司的轉換技術,這些低像素的媒體,還是可以呈現──那讓我領悟到其實自己學的東西不一定要用在螢幕上。我可以把我對設計的了解、我對美的概念,轉到其他媒體上去應用。」這是他第一次在「轉換」上的親身體驗。

2008年,他開始在帕森斯(PARSONS)設計藝術學院任教,並加入紐約的教育改革運動,在曼哈頓建立了世界第一所以「玩」為教材設計靈感的公立中學 Quest to learn。「『遊戲』是真的有它的特質在的,它可以是嚴肅教育的媒介,也可以成為教育的基礎工具。」

系統思考與動態知識的建立

Kyle Li認為美國的教育有三個重要的步驟:「把內容教給學生,用一些方法讓學生把它背起來,然後去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腦中的知識就會變成動態的知識,會存進腦子裡,之後隨時都可以應用。」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活在系統式的分析環境裡,家長永遠都會問孩子:我今天要做某件事,你覺得怎麼樣?「在設計跟教育的環境裡,這句話就變得非常重要──小朋友從小到大,他都會想一個問題:做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因此,永遠都要在互動上引發學生「想要知道答案」的衝動,以及找到答案後與他人分享的欲望。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將教學內容記進腦子裡

替設計連結根源,也為傳統加入新的可能的學習場域

Kyle Li不只讓學生在美國本地獲取新的教育型態,也將學生帶到國外開拓更多可能。與日本Hidakuma株式會社合作的Smart Craft Studio,便是這樣一個重新思考日本飛驒當地傳統林業及木業為出發點的設計工作營。

只做木工不夠,要把學生逼到自己的舒適圈外,找一些他們不懂的事情讓他們去學習、去混合,才會有新的東西出來。 – Kyle Li

科技元素由此應運而生。學生們在營隊期間,每天聚焦學習傳統木工技術,課餘便觀察飛驒地區的特色,為當地打造兼具傳統與科技的需求。 「我們不侷限學員要往哪個方向走。你具備什麼背景,學習、混合以後,自然就會出現什麼。只要有不一樣的人進來,加入更多不一樣的設計的根,就會有新的東西出現。」

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成為你自己

與會聽眾提及還有百分之六十的未來職業尚未開發出來,若就哲學面思考,工作只是一個人的生活手段與表現方式,「職業」並不直接等同於「人」,那要如何藉著「選擇職業」來「認識自己」,進而「成為人」?對此蘇巧純認為核心不在「這個職業有多好,你也應該來」,而是:新時代的成功定義已經改變,你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典範。

Related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