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YouFab主題「Polemica!! How do you rebel? And against what?」之下,我們邀請到香港平面設計師毛灼然Javin Mo來分享如何透過自主能量撞擊「數位 ✕ 製造」現場。他以自身平面設計的專業為中心出發點,發展Mobile Talk連結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的城市現實狀態為背景的設計觀點,來延伸設計與製造間的連續性。打破過往論壇形式以移動性的小型分享會至展覽串流亞洲設計師和設計師以外發散的產業鏈結。

毛灼然 Javin Mo 我是平面設計師,但其實我是念傳播出身,有很多同學在電台、電視台或電影界工作,很早就領悟視覺傳達只是一種傳播方式,並開始思考是否有空間讓各種媒體連結。我喜歡講話,有些設計論壇會找我當主持人,2006年至2010年也曾在網路電台主持設計相關的節目,也有參與中國設計雜誌《Design 360°》的編輯與顧問的工作,對我來說都是嘗試,但我還是當自己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我覺得這是對自己專業的一種尊重。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種認同。現在有些設計師單純是設計介面,根據對方需求挑選字型、編排版面,只是負責執行。但我認為Visual Communication才是所有概念的源頭,我想在客戶的案子裡用視覺去傳達自己的理念,成為一位視覺溝通者(Visual Communicator)。

發揮簡單的影響力,突破不簡單

—— 今年YouFab的主題精神是「 大膽引起爭議吧!你怎麼反叛?你又在對抗什麼?你為何而做?你反對的現狀是什麼? 」暸解這個主題後,有沒有聯想到至今投入的什麼項目呢?

毛灼然 Javin Mo 兩年前我們有一個跟香港政府環保署合作的項目,叫作「T·PARK [源·區]」,非常具有挑戰性,是要如何正確傳播環保署原本期許這個項目能發揮影響力的概念。它是一座污泥處理設施,而大眾對污泥處理設施通常會有強烈的負面印象,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扭轉這種刻板印象。環保署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優質教育中心,但香港很多政府項目的設計美感仍都有待加強。我們從更改園區名字著手,並調整裡頭各項設施的名稱,重新設計Logo,甚至小至連垃圾桶的外觀都仔細思考過,從各方面去建立起正面的觀感。對我來講,這就像是一個博物館,只是並非純藝術的博物館,而是一個教育、環保的博物館。

—— 在開始設計前,想要去突破現狀的限制時,心中那個強烈的動機或主張是什麼呢?

毛灼然 Javin Mo 第一個是,名稱。香港有一個問題,這個城市太過商業,一切的成本都很高,每個點都必須把握的非常準確,不能浪費時間和成本。因此要把項目或客戶的理念變成非常簡單。「T·PARK」的「T」意旨「TRANSFORMATION (轉煥)」名字簡單,讓大眾迅速留下印象,同時產生喜愛。許多設計師有好的設計作品,卻不會改名字,但由於我出自傳播背景,懂得如何用語言或名稱去傳達一個準確的訊息,再從公眾的角度,去判斷這個名字的好壞。第二個是,同時我們想要突破原本香港政府項目一直以來的美感水平。「T·PARK」的建築體是由法國設計,其實外觀相當漂亮。原先廣告公司的標誌設計提案其實已經進步、簡化過了,但環保署當時認為還有往前走一步的空間。整個設計風格都要保持簡單的風格。原因出於本項目的受眾是香港市民,所以不能太複雜,不能有年齡斷層,要讓小孩老人都能輕易理解。

圖片說明:與香港政府環保署合作的項目「T·PARK [源·區]」(圖片來源:Milkxhake)

圖片說明:與香港政府環保署合作的項目「T·PARK [源·區]」(圖片來源:www.tpark.hk)

—— 怎麼期望自己的主張在社會上產生突破性的影響呢?

毛灼然 Javin Mo 這是環保署一個橫跨十多年的重要環保計畫項目,如果能夠成功,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但如果改錯一步,傳播了一個錯誤的訊息,問題就會很大。第一步就是訊息要非常準確而簡單,「Less Is More」的概念,簡單的東西,能傳達給更多不同圈子的人。環保署也希望能夠藉由這個機會,讓政府項目有一些突破,並改變民眾對政府或環保署項目的觀感,在後續產生影響力。實際上反應也相當好,開幕至今兩年,已經有超過十多萬個香港人去參觀。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談論這個案例,而環保署也把這個項目拉到不同政府部門討論,讓其他政府單位看到其實是有機會達成這個水準,成為一個好的模範。環保署還有很多其他項目,現在其他項目也會朝這個方向去調整。

—— 是什麼樣的自主能量在推動您去打破現狀?

毛灼然 Javin Mo 我認為設計,就是一個突破的過程。很多時候念設計的人都是因為喜歡美的東西,但我覺得美的意義背後,就是一個突破的過程。無論設計產品、設計一個家具或任何東西,都是要跟以前做的不一樣。

設計師不應該永遠停在一個階段,應該要不斷地改變自己,改進自己,創作出新的事物。

—— 隨著數位製造及其所帶來的「製造民主化(自主化)」,請問「數位 ✕ 製造」這兩件事在您的領域中,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毛灼然 Javin Mo 現代的平面設計師與這兩件事息息相關。以前的平面設計師主要是服務客戶,在傳統媒體、印刷品上討生活。很多有想法的年輕設計師,需要參加比賽,或是作品有機會登上傳統媒體,才能展露頭角。現代設計師的影響力來自於自己打造的平台,每個人都成了不同領域的編輯,透過這個媒體傳播自己的概念,擁有他個人的影響力。這跟以前截然不同。每個人都成了一個自媒體。

現在只要每天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作品,像是現在很多設計師會發表流動海報(Motion Poster),其實就像在比賽,跟自己以前的作品比賽,或跟別人的作品比賽,只是沒有主辦方,沒有評委,回饋獎勵就是讚,可是那些讚就是具有影響力。去年我去蘇格蘭平面設計展,那是一個傳統海報展,但其中有個類別就是Motion Poster,在畫廊把整個動態海報呈現出來。跟傳統海報擺在同一空間裡,就能感到這是平面設計師很不同的方向。

—— 在YouFab除了散佈「數位製造」的精神外,也支持其中新的「美學」。那在上述提到很多簡化的過程,簡單似乎為您一切的設計溝通傳達與美感經驗基礎,那是什麼造就了今日老師具備的美學素養?至今的美感經驗又是從何擷取而來?

毛灼然 Javin Mo 我覺得這跟每個人所處的城市有關。我喜歡講簡單的東西,是因為香港隨時隨地都處在一個充斥視覺汙染的狀態,以前的香港是很簡單的,過去的廣告簡單又準確,反而讓我感到,越簡單的東西,越有力量。為什麼大自然的風景這麼美,一個天空,一個公園,一個海邊,因為它是很簡單的。我們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傳播太多東西。媒體上各種複雜的視覺呈現,對我來說並沒有美感。而且香港很多時候都是只看圖片,不看文字,變成香港很多時候都是以視覺傳播,不重視文字。同時,為一個平面設計師,尋求簡單的方式來呈現事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在充斥複雜的時代裡,讓我的作品更簡單,就能成為很不一樣的存在。現在只要每天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作品,像是現在很多設計師會發表流動海報(Motion Poster),其實就像在比賽,跟自己以前的作品比賽,或跟別人的作品比賽,只是沒有主辦方,沒有評委,回饋獎勵就是讚,可是那些讚就是具有影響力。去年我去蘇格蘭平面設計展,那是一個傳統海報展,但其中有個類別就是Motion Poster,在畫廊把整個動態海報呈現出來。跟傳統海報擺在同一空間裡,就能感到這是平面設計師很不同的方向。

以移動性的小型分享會至展覽串流亞洲設計師和設計師以外發散的產業鏈結

—— 在您與日本的後藤哲也先生合作的Mobile Talk中,是否也成功地在體制、產業上或技術上有所突破?

毛灼然 Javin Mo Mobile Talk的初衷,是在不同城市做關於設計觀點的小型論壇或分享,是在平面設計領域之外的突破。譬如日本的設計很厲害,但多半是關起門來在日本國內做。像韓國設計也很厲害,但日本就不懂韓國設計,香港台灣也不太了解。我們希望可以創造流動的狀態,介紹不同地域的觀點,打破以前只有大型設計論壇的進行方式。我們從大阪開始,巡迴香港、台灣、新加坡,每次找不同的設計師,針對一個主題做分享。

近年則從Mobile Talk延伸到日本著名設計雜誌《IDEA》欄目「Yellow Page」,每一期雜誌去介紹一個亞洲設計師的背景,不單純只關注他的作品,而是從一個平面設計師的角度去觀察他所處的城市。譬如找台灣、北京、香港的設計師,去談論所處城市的過去和現在的狀態有何分別。 然後又將這些內容整理成專題報告,今年四月在京都知名ddd畫廊做展覽,呈現北京、台灣、韓國三個不同城市的不同設計過程風貌,介紹設計和他們的合作夥伴,像是印刷廠,出版社。我們從中能了解台灣印刷廠多半是中小型規模,沒有大型印刷廠,但大陸就有規模驚人、員工數千人的印刷廠,可以負責全中國的藝術類畫冊。也會發現韓國設計師可以跟博物館溝通,並從中看到韓國新興一代的作品,跟其他地域相當不同。譬如台灣我們請聶永真推薦他的印刷廠,然後採訪印刷廠,他們又會推薦一些台灣獨立出版物,再去採訪印刷廠背後合作的設計師,就成了一個循環。能夠發現有一個完整的社群在裡面。以前的展覽只是呈現作品,但我們想討論的是平面設計在現在亞洲不同城市的過程。過程才是呈現設計師理念最重要的部分,而不只是美感。

希望明年有機會,能把這個展覽帶到荷蘭。歐洲人對亞洲非常感興趣,但他們不光是注重封面設計好不好看,也想知道背後的故事,整個過程會反映了每個城市的現實狀態。

—— 一開始是什麼促使您產生要做這件事的想法?

毛灼然 Javin Mo 對我來說,連結不同的點,透過活動來分享,都是溝通的一部份。原先我跟大阪設計師及策展人後藤哲也一起討論時發現,每個地方的設計師都是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拼命埋頭苦幹。但如果找不同的設計師討論一個觀點,就能獲得不同刺激,學習到他的想法、他的理念、他的語言。我覺得這個分享的重要性,遠高於他的作品。現在要看到他人作品非常容易,但經常只停留在表面視覺呈現,卻不了解他背後的故事。我會好奇為什麼他會產生這個想法?為什麼他會做這個作品?我認為了解這個過程能學到更多東西。設計本身是一個溝通,而且要是分享的狀態,不能永遠都是閉門造車,這點可能跟我本身個性有關。

Milkxhake與OOO Projects合作的Mobile Talk

京都ddd畫廊「YELLOW PAGES」展覽海報及日本設計雜誌《IDEA》N.383 封面專題特集

—— 在認識其他地方後,國外有哪些想法是想要帶回香港的呢?

毛灼然 Javin Mo 香港現在討論設計的空間不多,很多藝術類展覽,但沒有概念性的純平面設計展,沒有像設計雙年展或歐洲那些大型設計展,只有商業方面的設計論壇。設計在外國的影響力很大,像日本韓國在這一塊都做的滿好的。韓國每兩年有一個非常大的字體設計雙年展叫TYPOJANCHI,而且展覽本身會影響整座城市,因為展示地點是在首爾火車站。想像一下每年政府在台北車站主辦設計展,那麼遊客經過時自然就會看到,能夠帶動設計跟一般人的關係,這是目前香港做不到的。香港還沒有像設計週那樣真正用設計探討生活的重要活動。我認為設計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不是設計就是展覽,就是論壇,跟生活分開。

讓設計連結生活與你我,共創的社會影響力

—— 如果香港和台灣有機會攜手合作,您認為可能會是何種類型的專案?

毛灼然 Javin Mo 我認為是能影響社會的,像是政府項目。台灣過去幾年,社會相對開放,心態也越來越開放,不再只把設計侷限在藝術範疇,開始去思考怎麼應用在生活、公共項目上,像是選舉,國慶的LOGO設計。之前台灣國慶的LOGO設計引起了廣泛討論,當然支持反對聲浪都有,但討論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也是教育大眾很好的一個機會。香港其實沒有這樣的空間,能引起這麼大範圍的討論。

感覺台灣設計師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每一個獨立設計師很努力從自身改變。年輕設計師很努力從不同領域,小地方開始探討一些問題,如果無法造成實質改變,就轉而將內容變成一個展覽。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方向。如果能將台灣政府的設計和香港政府的設計也變成一個展覽,會非常有意思。這可以推動設計跟政府的關係,或讓設計去影響大眾。設計不是做純藝術,它的影響力是反映在生活的每個層面。

—— YouFab現在進行到第七年,從一開始只是純粹想探討可以用工具做哪些嘗試,到現在題目變得越來越嚴肅,您認為我們接下來可以提供給設計師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毛灼然 Javin Mo 將YouFab的訊息更簡化。現在創作者的議題越來越嚴肅,並非不好,只是傳遞的對象範圍會逐漸縮限,不是一般民眾。抓取其中平衡很重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時,還必須持續思考如何讓真正的一般大眾也能容易明白,怎麼跟他們的生活產生關連性,這樣才能提升影響力。就像是一場好的展覽要擁有跳脫的想法,但也能觸發大眾產生連結,讓他們有認同感。

Keywords

Next Contents

以韌性推動轉型,Loftwork 推出「URX 韌性時代」系列活動。

Loftwork magazine 每月發送的電子報,提供Loftwork活動情報、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