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VR 是有待開發的21世紀感知新世界
NEWVIEW AWARDS 2019 評審劉耕名的超體驗

分散全球各地的 NEWVIEW 社群集結一群致力創新表達,並講究打造 3D 體驗的VR(Virtual Reality)先驅。為推廣虛擬實境技術,於去年舉辦第一屆NEWVIEW AWARDS 競賽,鼓勵在時尚、藝術、文化等各領域結合 VR,創造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為第二屆競賽訂立「超體驗」(ULTRA EXPERIENCE)主題,表達以 3D、VR 概念為主,並規定在操作介面友善的 STYLY 平台上進行創作。本文特別專訪評審之一「甲蟲創意」(Bito)創辦人劉耕名,從業界具指標性動畫公司與各大設計比賽評審的角度切入,暢談他的 NEWVIEW 評審與 VR 私體驗。

劉耕名領導的「甲蟲創意」進駐在古色古香、人聲鼎沸的迪化街,辦公室前身是 1920 年代建立的「永樂座」戲院後台,會客區還可見幾台他從美國運回的復古街機,讓這間動畫及影片設計公司在一片溫暖懷舊中,別有承先啟後、中西合併的精神意涵,而這種「融合」與「過渡」也是他給 VR 下的關鍵字,在全新挑戰升起之際,視覺影像設計者該如何接招呢?

文:蔡舒湉

化被動為主動,VR 大勢崛起

《駭客任務》的科幻寓言並不遠,手機、企業與商場大樓、運動場、演唱會中大大小小的 LED 屏幕,分分秒秒都湧出五光十色的資訊流,大肆淹沒眾人的視覺,而VR技術仍像新生的變種,靜靜等待各界實驗開發與運用,為各領域繁衍新宇宙。身為動畫界第一把交椅的劉耕名同樣躍躍欲試,他認為 VR 類似 3D 繪圖或 3D 雕塑,但 VR 並非被動地操作軟體,而是自己變成雕刻家,實際在一個場域中主動創造。他說:「 VR 是人類視覺感知上的全新體驗,對人類文明有巨大衝擊,設計者心態上要有很大改變,才能面對這項極大的挑戰。」

劉耕名觀察,VR 優勢是可以把體驗過的、想像過的、潛意識的,或是只有創作者自己知道的視覺呈現在眾人眼前,不只是娛樂產業,也可用於訓練模擬飛行、模擬外科醫生開刀,或是社會設計上。針對劣勢,他也指出 VR 最大限制是必須佩戴眼鏡裝置,在商業運用上難以同時服務大批群眾。不過他抱持樂觀態度,表示現在 VR 是過渡期,未來一定有解決方案,當前首要課題是廣泛學習新技術。

談及印象最深刻的 VR 作品,劉耕名推薦加拿大動態影像盛事 Blend Festival ,今年由 Gunner 工作室打造的開場動畫「Blend: Opening Titles」發揮瘋狂想像力,讓無數業界頂尖好手驚呼連連,劉耕名表示,該作品的概念場景運用 VR 做美術設定,設計出富有有機性的劇情,非常精緻、流暢!

技術高門檻? 聯合左右腦的 VR

置身娛樂、遊戲產業的劉耕名也曾為製作的場景搭配部分 VR 做輔助,技術上希望嘗試結合 3D 軟體,並於概念藝術賦予獨特的溫度和手感。究竟對業界設計師而言,VR 技術是否真的太艱澀?劉耕名沈思一秒後斷言,從 2D 到 3D 必需跨越的技術門檻越來越高,而且是巨大的差異,創作者仍須虛心學習各種物理技術。

「早期 3D 動畫剛出來時品質參差不齊,因為有美感又具有設計能力的創作者並非工程師,不知道如何寫程式碼。在技術導向影響下,通常畫面較粗糙。經過十年演進,越來越發達的軟體使創作門檻大幅降低,幫助創作者恣意發揮。現今的 VR 如同當初 3D 的第一步,包括運算速度、渲染技巧,美感還無法讓很強的插畫家可以無痛進入這個領域,還在左腦右腦的過渡期。」

劉耕名自台大昆蟲系畢業後,赴紐約藝術學院(School Visual Art)主修電腦藝術,開始接觸寫程式(coding)、映射(mapping),學習實體電腦應用和與外部裝置的互動溝通。他指出,工程師跟傳統設計師思維全然不同,設計師多為圖像先決,擅用視覺傳達,不擅文字表達;工程師可能先用數字創作很酷的影像,之後再解釋概念;而像喬舒亞戴維斯(Joshua Davis)這樣能左右腦共用者,更是難能可貴的奇才。當 VR 技術還有待開發,這正是工程師投入的大好機會,而左右腦聯合運用正是學習 VR 的重要關鍵。

概念是王道! 好設計要揪心

VR 新手們亦無需畫地自限或自暴自棄,劉耕名指出,設計這條路殊途同歸,圖像設計能力是基礎必備,如果只做平面,未來可能被 AI 人工智慧取代,例如可以讓 AI 分析 20 世紀所有平面設計大師的經典排版,分析何謂有效的設計,並學習所有字體,只稍幾秒鐘就能立即完成 eye candy(炫目)的討喜模板。既然有太多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事,創作者更要不斷思考:什麼樣的東西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好的 concept、idea、說故事技巧是亙古不變的,2D、3D、VR 都是載體或呈現的方式,技術固然很重要,概念也很重要,兩者要取得平衡。我常鼓勵工程師去學設計,倒轉視覺藝術產業人士的成長路徑。」身為非典型視覺設計者,劉耕名說:「 Design feeling is my design thinking.(設計感覺就是我的設計思維)。」

近年來,歐美時尚與藝術界流行 Ugly Beauty、Mess is More 等顛覆黃金比例的美學風潮,劉耕名認為這種變化性必須有一定的社會美感基礎支持。「有人說美醜見仁見智,但眼球被吸引和享受美感是兩回事。我比較 Old School 一點,認為先知道什麼是傳統和經典,才懂得如何追求不一樣的觸發。台灣缺乏近代設計史知識(如包浩斯運動),包括 Typography(字體排印學)、色彩學、Layout(版型)都有很嚴謹的系統,創作抽象藝術的畢卡索也是從傳統寫實開始累積的。」對於許多設計者習慣先在網路找參考圖,他亦認為是本末倒置。「設計是漫長的過程,你要先廣泛吸收各領域的知識、學習各種技術,提升品味後再去尋找自己的風格,這樣我們談論設計才有基礎在。」

國際評審齊聚 NEWVIEW AWARDS

今年 NEWVIEW AWARDS 徵件共收到來自 8 個國家、145 件作品,於 7 月 1 日~ 9 月 30 日進行第一階段評選,訂立三大評審項目是「新穎/原創」、「經驗」、「影響」,在初審先選出 25 件入圍作品,並於 12 月初進行複審,最終獲獎者將在 12 月 15 日的決選展覽中公布。評審團有來自日本、加拿大、上海等地共 9 位專業評審,領域涵蓋動畫導演、建築師、節目企劃、電影工作者⋯⋯等,重視情感傳達的劉耕名直言:「第一名是我強力護航的!」

身為評審之一,劉耕名觀察本屆評審團專業、個性與風格各自不同,彼此也樂於相互交流,這樣的團隊最適合評選前衛的 VR,在技術與概念之間挖掘出最頂尖的作品,他也從中斬獲多元觀點。歸納設計元素,本屆有許多作品深受動漫文化影響,譬如雕塑出動漫偶像供近距離觀賞,建議開闢更多新風格。而最具爆發力的作品,他認為大部分在日本,因日本孕育出眾多數位藝術家,也完成許多 VR 實驗(如虛擬歌手),評審解析角度自然也較為嚴謹,譬如日本創作者 OEKA AKI 的作品「 VR MANGA WORLD FOR STYLY 」以漫畫為主題,當評審們對 3D 景深效果嘖嘖稱奇,日本評審則認為缺乏原創性,換成任何一部漫畫都可以成立,「概念很好,但如果可以被取代,是否就不該在第一位?」台灣創作者的優勢是性別議題,譬如台灣創作者 WONG HOI IAN 作品「THE 23-YEAR-OLD CONFESSION」,主要探討對於性的混亂想像,透過 VR 虛擬與現實間的綜合體驗,呼應衝擊心理與身體的複雜感受。

NEWVIEW AWARDS 2019 評審選會議實況

NEWVIEW AWARDS 2019 評審 Keiichi Matsuda

NEWVIEW AWARDS 2019 評審 劉耕名

NEWVIEW AWARDS 2019 評審 豊田 啓介(左)倉本 美津留(右)

NEWVIEW AWARDS 2019 評審 劉耕名

最觸動劉耕名心房的首推 Wyatt Roy 的作品「PIECE OF STRING」和 Takkun 的作品「TAKKUN MUSEUMTAKKUN MUSEUM」,前者令他懷念起旅居紐約時住的布魯克林公寓,「房間有太多細節,多到彷彿身歷其境,但也不是擬真,而是用類似油畫的手法處理,聲音設計也很棒,例如起床有鳥叫聲。我在房子裡探索很久,這支片子能讓大家願意高高低低大範圍移動。 VR 敘事很多不是線性,而是自己探索,類似不同於傳統鏡框式舞台的環境劇場,賦予很個人化的體驗。」後者的命題為「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作者蒐集兒子出生後累積創作的塗鴉和玩具,將 VR 轉化為私密成長日記概念,期許孩子長大後不要忘記自己平凡而偉大的童年。他強調,

感動無法用邏輯公式化運作,而是要從濃烈的情緒切入,並善用聲音、節奏,創造一個真誠的情感體驗。「你可能不記得你看過什麼,但你不會忘記讓你感動的事物。」

匯聚 VR 開發者,平台醞釀效應

「NEWVIEW 打開我另外一個世界。」本次前往日本參與評審作業,劉耕名發現日本商空已廣泛運用影像設計,普遍展現優秀的 LED 展示,譬如 Under Armour 地板皆為 LED, Adidas 也不再是單一水平螢幕,已成為空間的一部分。濟濟人才以往多半單打獨鬥,缺乏平台匯集 VR 開發者, NEWVIEW 使用的 STYLY 平台免去程式碼的編寫門檻,讓大家可以更緊密得結合,能有更多國家參與,風格才能更繁複多姿。

「贏得比賽是一種認同、獎勵,但也不要為了得獎刻意塑造議題,起心動念應該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作品後想讓全世界看到。如果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更要繼續努力創作。」有感台灣設計圈仍遵循 20 世紀經典大師的路徑,尚未發表出 21 世紀的新標準,他鼓勵年輕創作者投入「設計與科技」(Design & Technology)領域,並提及他當初成立 Bito 就是希望用國際規格讓設計持續發生,進而影響社會。

劉耕名就像變種的超能英雄,技藝高超、風格百變對他來說都是其次,最重要的反而是回歸本心,強調好設計要能跨越種族、文化、語言的藩籬,連結人性深層感觸,而這種「共感」亦是他給予所有 VR 投入者的箴言。
「動畫師或程式工程師都不該把自己看成使用者,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視為藝術家,創作時要知道自己的價值,並積極主動地追求更多契機。」劉耕名肯定 NEWVIEW 有良好立基點,能在彈性中為所有美麗事物埋下爆發力、發掘更多潛在的創造者,期許未來 NEWVIEW 能帶領眾人邁向更高的格局。

令劉導印象深刻的作品選集

日本創作者 OEKA AKI 的作品「VR MANGA WORLD FOR STYLY」
台灣創作者 WONG HOI IAN 作品「THE 23-YEAR-OLD CONFESSION」
美國創作者 Wyatt Roy 的作品「PIECE OF STRING」
日本創作者 Takkun 的作品「TAKKUN MUSEUMTAKKUN MUSEUM」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