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防災新常態:以轉型設計切入商業新藍海
Outline
在「與未來共生」的理念下,富士通將軍(Fujitsu General)長年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加舒適、安心與安全的社會,事業涵蓋空調設備、資訊通信系統與電子元件等多個領域。
其中,資訊通訊系統部門的防災行政無線系統,從創業初期就一直是支撐在地社會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這套系統協助地方政府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對外廣播、即時掌握狀況,並有效維持防災人員之間的通訊聯繫,為居民提供更穩定的防災支援。
近年來,此部門也開始思考:除了提供設備與系統,我們還能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於是一項聚焦於「探索防災創新事業機會」的專案就此啟動。
Loftwork 在這次合作中,引入了「轉型設計(Transition Design)」的觀點,陪伴富士通將軍團隊重新想像未來可能的樣貌,從生活情境出發,思考企業如何透過事業發展來回應社會課題。我們一起描繪出未來願景,釐清影響力的可能方向,也開始挖掘通往未來的具體路徑。
專案概要
- 合作夥伴: 富士通將軍株式會社(Fujitsu General)
- 執行期間: 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1 月
- 團隊組成
- 專案管理: 谷 嘉偉(Loftwork)
- 創意指導: 佐野 まり沙(Loftwork)
- 企劃統籌: 中圓尾 岳大(Loftwork)
- 研究協力夥伴
- 藤本 真一:NPO法人「阪神淡路大震災『1.17希望之火』」代表理事
- 首藤 義敬:Happy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多世代共居型照護共享住宅「Happy之家六軒」代表
- 石堂 弘明:神戶市 危機管理室 總務擔當
- 行司 高博:人與防災未來中心 研究部長
- 工作坊夥伴
- 吉備 友理恵 :日建設計創新設計中心 專案設計師
撰寫:谷嘉偉(Loftwork)
編輯:鈴木真理子(Loftwork)
Challenge
不只是解方,而是嘗試改變整個系統——從轉型設計的思維出發
在防災這個領域,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組織甚至個人,整個社會其實都是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大家投入大量的資金與資源,進行技術研發、教育訓練、物資儲備與制度建立,為可能發生的災害做準備。
但即使有這些努力,一旦真正面對災害,仍很難完全避免混亂且充滿挑戰的局面。這當中牽涉到許多不同的角色與複雜的課題。如果想要從防災出發,打造能真正產生影響力的新事業,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著手?
在這次專案中,我們不只是針對單一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是嘗試從更高的視角,去看見那些彼此交織的社會結構與深層需求。我們運用的是「轉型設計(Transition Design)」的思維框架,一種著眼於系統轉型、引導社會朝向永續方向發展的設計方法。
富士通將軍這次參與專案的成員,包含從公司內部徵選出的三位夥伴,及專責推動創新發展的「Being Innovative Group」部門決策者,共四人組成專案團隊。Loftwork 則由熟悉各類設計方法的專案總監一路陪伴,一起挖掘從「防災」出發所可能創造的全新事業機會。
什麼是轉型設計(Transition Design)?
轉型設計是一種跨領域的設計方法,目的是改變當代社會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促進整個社會層級的系統性轉型。這個概念最早於 2015 年由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設計學院提出。
面對現代社會中複雜且多重因素交織的問題,轉型設計著重於找出最關鍵、最能產生影響的「阻礙點(choke point)」,從這些切入點出發,逐步推動改變。它強調從下而上的方式描繪未來願景,並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共創與協作,設計出一條朝向理想社會轉型的實踐路徑。
Approach
從課題釐清到願景設計:引導變革的 4 個實踐步驟
本次專案的目標,是在推動新事業發展的同時,兼顧商業成長與社會公益。為了實現這個願景,我們導入了 Loftwork 在 2023 年開發的設計工具——「Transition Leaders Starter Kit(轉型領導者啟動工具包)」,這是一套以轉型設計為核心、用來探索複雜社會課題與系統創新機會的實踐框架。
整個專案流程依循這套工具中的四個關鍵步驟,逐步釐清當前挑戰、整理利害關係人、描繪理想未來,並設計出能夠引導變革的具體行動路徑。

01 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讓防災的複雜課題被看見?
專案的第一步,是設法全面理解防災相關的課題樣貌。為了從系統性的角度切入,我們嘗試將這些問題「可視化」,整理出彼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脈絡。
我們所說的「系統」,是指由多個彼此連動、共同構成某種目的要素所組成的網絡。當社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問題時,它往往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而是來自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與疊加作用。
在工作坊中,我們使用「因果迴路圖 (Causal loop diagram,CLD)」來描繪整套結構。首先,我們盤點了在防災體系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利害關係人,並按照災害「發生前」、「發生中」、「發生後」三個階段,整理出各階段會面臨的課題。接著,我們將這些課題之間的因果關係用箭頭連接起來,試圖找出那些會不斷產生連鎖反應、形成惡性循環的關鍵路徑。
所有成員一起將問題貼到大張白紙上,一邊比對它們之間的關聯性與抽象程度,一邊嘗試建立箭頭的連結。在不斷的對話與反覆整理下,我們最終完成了一張屬於本專案的「問題地圖(Problem Map)」。

舉例來說,有些市民對「如果不○○,在災害發生時就有生命危險」這類以恐懼為出發點的防災教育感到抗拒,甚至產生排斥感。也有不少人認為「即使遇到災害,應該還是活得下來吧」,對防災過於樂觀。這樣的心態會讓人們對防災的關注逐漸下降,導致參加防災演習或避難演練的人變少。
隨著參與率下降,不僅避難與自救的技能無法累積,整體的防災意識也會更加薄弱。如此一來,防災教育的成效更難擴散,最終又再次回到對防災缺乏興趣的起點,形成一個負向循環。
最後,我們回過頭來檢視整張問題地圖,重新思考:在這樣的系統裡,我們最應該著力解決的是哪一個環節?經過團隊討論,我們聚焦在「如何讓人們在災害時刻更容易連結彼此、互相支援」。像是「沒有認識的人在附近,就很難得到協助」、「無法自助的人會被孤立」、「無法掌握遠方家人的安危」等課題,雖然看似個別,背後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核心:缺乏連結與互信的社會結構。這也成為我們後續探索的重點方向。

02 追溯過去的問題:從防災歷史中我們能看見什麼?
在這一步,我們回過頭來,從防災的歷史中尋找線索,以解決我們在步驟一確定的問題——「如何在災難發生時讓人們更容易相互連結?」。
我們首先聚焦於近代以前的日本社會,了解人們在當時如何認知與應對災難。透過「多層次視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分析,我們深入調查了歷史資料,試圖發現過去的防災智慧。

隨著社會的快速現代化,日本社會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中,逐步摒棄了許多傳統的習俗、文化與價值觀。某些改變無疑是為了促進社會的進步,但也有些改變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所做的妥協。在探索新的社會系統時,我們思考這些妥協的部分,並試圖找出那些其實不應該放棄的智慧與做法。
歷史無限延伸,如何從中汲取有價值的啟示,取決於我們選擇的研究焦點。在本專案中,我們選擇了三個核心軸心作為研究對象:在緊急時刻的人際「連結」、「社群」以及「資訊」。透過這三個軸心,我們從歷史中尋找防災應對的關鍵啟發。
這些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見解,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何克服現代防災中的挑戰。
什麼是多層次視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
一種用來理解與分析社會大規模轉型的研究方法與觀點。
這個方法將社會技術系統視為三個層級——「整體環境(Landscape)」、「制度體系(Regime)」、「創新實驗(Niche)」——之間的互動,並透過這樣的架構,讓複雜社會問題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時空背景得以被看見與理解。
03 描繪理想的未來:我們應該朝向什麼樣的未來前進?
在回顧歷史之後,第三步驟我們將焦點轉向理想未來的構思,並在團隊內具體化了我們希望在未來實現的目標和願景。
為了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我們運用了科幻小說(SF)中的創意與世界觀,藉此激發思考,並將這些未來的構想以故事和視覺的方式呈現。嘗試跳脫現有的常識或價值觀,開始構想一個全新的社會樣貌。

到了2050年,日本的外國人口比例上升至7%,使用非日語為母語的人們也變得更加常見。溫和易懂的日語成為主流溝通方式,而 P.A.I 系統(個人化 AI 助理)則能即時翻譯與語言學習輔助,協助外籍人士更順利地生活與學習。阿優也是來自海外背景,透過 P.A.I 等科技學會了日語。
她獨自一人生活,平時透過虛擬分身(Avatar)與遠方的父母溝通聯繫。某天,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阿優老家所在區域發布了海嘯警報。即使人在家中,阿優也能透過 Avatar 協助雙親避難。
避難後,等待海嘯抵達前的不安時光裡,每位避難者都透過自己的 P.A.I 接收資訊,獲得安心。阿優也持續透過 Avatar 與雙親保持聯繫,在避難所中度過一晚,感受到家人溫暖的陪伴。(使用AI翻譯)

在佐賀縣發生大規模災害後,當地居民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一同在避難所中互助協力。故事主角清先生與阿米爾、布緹攜手協助他人,串連起地方社區,共同面對災害挑戰。
災難發生當時,00000JAPAN作為公眾Wi-Fi,在透過衛星連線不中斷的情況下,成為災區重要的生命線。雖然盡力壓低損害,關東仍有高達2萬3千人受災。清的女兒也在當地受難,不幸喪生。
三年後,當地設立了地震紀念碑,表揚外國移民的貢獻。人們對移民的偏見逐漸減少,移民政策也隨之推進。隨著P.A.I技術的普及與進化,防災教育與訓練變得更有效率,災後心理照護也獲得更多支持。清的女兒過去曾參與與AI相關的工作,生前的記錄也留存在雲端。
如今,這段記憶成為清心中深刻的依靠與慰藉。(使用AI翻譯)

2050 年,P.A.I. 已經普及到每個人生活當中。人們隨身配戴著 P.A.I.,它不僅協助管理個人特質與生活大小事,也成為主要的溝通媒介,甚至涵蓋防災教育功能。
某天,南海發生了大規模的首都直下型地震。真人在 P.A.I. 的指示下緊急避難,並試圖確認家人是否平安,但始終無法聯繫上妻子瑪可。即便如此,真人仍投入救援行動,與團隊協力救助災民。
隨著資訊逐漸匯集,真人發現瑪可的名字出現在救援人員名單中,確認她平安無事。災後,真人也參與避難所的營運支援工作,並與 P.A.I. 一同組成團隊,協助物資發放與改善衛生條件,最終也順利與家人團聚。
在人們與 P.A.I. 的合作之下,面對未知挑戰的社會也逐步走向穩定與重建。(使用AI翻譯)
具體來說,我們選擇了 2050 年,日本可能發生大規模災害的情境,並從不同的角度編寫了三個科幻故事,探討當時社會基礎設施、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人們的應對方式。在這些故事中,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僅能應對災難,更能在災難中找到新的機會和轉機的未來。
04 引發變革:如何描繪出轉型的具體藍圖?
在專案的第四步驟,我們走出了辦公室,進行了實地調查,目的是發現更具市場性並被實踐的商業機會。
透過親自進入現場,進行觀察與對話,我們深入了解了人們的需求與痛點,並且試圖找出潛在的事業機會。這次,我們前往曾經經歷阪神淡路大震災的兵庫縣神戶市,進行現場調查,探討震災當時的情況,以及當地政府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南海大海槽地震所做的預防措施與教育推動狀況,還有當地居民的防災意識。


此外,為了實現理想的未來,我們使用「邏輯模型(Logic Model)」來將必要的事業活動進行可視化。我們整理了預期達成的正向社會變化(Impact)、相關的事業活動、所需的資金與人力資源,並清晰劃分出事業發展的步驟與階段。
*邏輯模型:透過從目標未來的願景出發,逆推並整理出實現該願景所需的具體步驟與里程碑,這是一種幫助設計可行策略的框架。
*Impact(影響):事業背後的長期社會變革,不僅影響個人,也會對社會結構與制度產生深遠的變化。
經過這四個步驟,專案團隊確定了未來事業的核心影響目標:創造跨越地點限制的有機人際連結,讓人們在災難發生時依然能夠感受到安心。
Output
以 Purpose Model 共創社會價值的工作坊
在第一階段的尾聲,我們於東京 SHIBUYA QWS 舉辦了一場對外開放的分享活動與共創工作坊。這不只是為了將專案成果的一部分轉化為社會的公共資產,更是為了在下一階段能夠順利串連起更多利害關係人,共同投入後續發展。
這場共創工作坊邀請了「Purpose Model」視覺化工具的提出者——吉備友理恵擔任來賓,與參與者一同探索:在我們所構想的新型防災系統中,能創造出什麼樣的社會價值?Purpose Model 是一個能幫助不同利害關係人共同設計未來藍圖的實用工具,我們透過它深入探討願景的可能性。
參與者橫跨企業、公部門、學術界以及一般市民,大家從自身的立場與關注議題出發,圍繞著專案團隊描繪的未來社會藍圖進行討論,並一起梳理出「我關心的是什麼」、「我可以如何參與與貢獻」等具體觀點,為後續共創鋪路。


促進與利害關係人對話的「綜合思考地圖(Synthesis Map)」
我們將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整理製作成一份人人都能輕鬆理解的「綜合思考地圖(Synthesis Map)」。這份地圖不僅清楚呈現了推動社會系統轉型所需的多元視角,也成為促進不同世代、不同領域利害關係人之間對話與溝通的關鍵工具。
透過這張地圖,我們希望讓更多現在與未來可能參與此議題的夥伴,能夠快速掌握研究脈絡與核心問題,並找到彼此連結、共同前進的切入點。

Next
完成第一階段後,專案團隊即將展開第二階段的探索。這個階段,我們將聚焦於如何讓理想中的未來與預期的社會影響逐步實現。接下來,我們將從願景出發,發想具體可行的事業構想,並透過小規模的實驗與驗證,逐步孕育出具有潛力的事業種子,朝向實際落地的方向邁進。
Message
自從進公司以來,我一直負責電路設計等硬體相關的工作,已經超過十年了。這次,我主動參與了公司內部的事業機會探索專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挑戰。在 Loftwork 的陪伴與協助下,我得以從前所未有的角度、多面向地深入思考防災議題,也透過與各領域專業人士的交流,開始建立起自己的觀點。未來,我希望能與這次一起參與的夥伴們持續思考,如何把在這個專案中學到的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應用在未來的工作上。
富士通將軍 中川原 圭太郎
對我這個過去只做過系統工程相關工作的工程師來說,這次的經驗真的是很新鮮。我一開始對「防災」這個主題幾乎完全沒有了解,但在研究課題之間的因果關係與歷史脈絡的過程中,我的理解逐漸加深,也慢慢能夠換個角度看事情。透過這次的參與,我覺得自己鍛鍊了用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社會的能力。未來我也會持續關注社會的變化,朝著更好的未來努力。
富士通將軍 渡邊 敦
我們公司一直以來以政府機關為主要客戶,在防災領域也有一定的參與,但其實並不太清楚這些社會課題的根源與其影響關係。這次透過「轉型設計(Transition Design)」的方法,讓這些課題被具體可視化,我們也藉由梳理社會變遷的脈絡,重新想像了我們應該追求的未來樣貌。我們在專案中產出的成果,將會透過與各界專家與利害關係人的對話持續精煉。我們也將持續努力,讓這些探索成為防災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
富士通將軍 菊地 顯

What can we do for you?
如果您有興趣…
- 嘗試創意方法,為您的業務進行策略規劃
- 實施設計思考策略,協助新產品、新服務與商業模式的開發
- 透過工作坊設計,系統式共創事業願景
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Next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