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NG
2023.05.15

FabCafe Taipei(重新來過)Vol.1:
從失去到獲得,找尋新天地

由總監・堤大樹撰寫2022年自Loftwork京都異動至台灣後一連串心路歷程,以及因新冠疫情影響而暫時關閉的FabCafe Taipei(以及營運的Loftwork Taiwan)再次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所」的過程。其中也切換不同成員的觀點進行寫作。本系列文章全4回,本文為連載第一彈。

本次登場人物

堤大樹
Loftwork台灣,資深總監

堤大樹於2016年加入Loftwork京都,於2022年調職至台灣分公司。從事Loftwork的工作之餘,也擔任了近10年的文化媒體ANTENNA的編輯。2020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Eat, Play, Sleep inc.。

Tim Wong
Loftwork台灣,代表董事

Tim Wong出生於香港。在成為美國開發商並參與全球城市設計之後,於2013年創立了FabCafe Taipei和Loftwork台灣。近年來,十分專注擴增實境(AR)和延展實境(XR)等技術。

 

#0 FabCafe Taipei再起! FabCafe Taipei的重建過程與我們的掙扎、煩惱以及喜悅。 透過分享這些經歷,一同思考未來「場所」的存在方式

FabCafe台北的活動現場

2022年我調到台灣團隊時,除了受到疫情與許多情況交織的影響,不知不覺間,FabCafe台北和Loftwork台灣的辦公室都消失了。這篇文章是紀錄從那時開始,自身想法以及「如何找到新的場地」、「以何種意圖重建屬於我們的 “場所” 」的連載企劃。

其中,我也不斷的思考,該如何透過文章表達需要花多少心力才能找到我們的安居之所以及打造這個場地的喜悅。看著這充滿特色並經歷過疫情洗牌影響的城市,應該有許多人希望能找到「如何建立屬於我們的場所」的線索。因此,我們希望能透過複數關係人員的觀點,主觀、客觀的分享FabCafe Taipei (以及Loftwork台灣辦公室)重建過程,以及我們自身該如何找出「新場所」的意義。

#1 「失去」的過程

在疫情的最嚴重時期,經過七天的隔離,我進入了台北。

2022年,我離開了住了16年的京都搬到台北。這是因為我從Loftwork京都調職到台灣團隊。當時台灣團隊的狀況並不好,由於各種狀況,大多數團隊成員接連離開,我們自己也失去辦公室與FabCafe Taipei這兩個重要據點。

FabCafe Taipei是世界上第二家FabCafe,位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是個由日治時代釀酒廠改建,台灣文化部門進行管理與運營的文化設施,是台灣政府推動的「文創(創造既有文化價值與開創新文化產業的略稱)」的最前線。幾乎每個週末都會舉辦活動,是台北數一數二充滿活力的地區。此前,我們一直在附近租借分享辦公室,為了能更緊密地與FabCafe Taipei合作,我們在2020年搬到了這個地方。

2020年5月 轉移至華山辦公室的情況

這個辦公室,為了不傷害建築物中原有的紅磚牆,我們與Loftwork客戶兼合作夥伴——單管鷹架出租業者ASNOVA進行了跨海合作,重新將內部結構改為2、3樓的形式。也正因為是用心打的空間,所以不難想像離開時也是巨大的打擊(雖然我不在現場)。

儘管如此,導致2021年11月拆除辦公室的最大原因是,雖然在事前申請並確認了設施使用方式,但室內翻新方法似乎違反規定,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FabCafe不得不放棄這個地方。

#2 在沒有任何決定的情況下,討論再討論

從我在2021年9月確定調職到台灣之後,具體來說從2022年1月左右開始,我Loftwork台灣團隊領導者Tim開始了線上會議。儘管他對再次擁有一個屬於我們的場所表現出強烈的意願,但在選擇地區和物件方面卻遇到了困難。

在幾次會議中,Tim和台灣團隊向我展示了他們研究的地區和可參考的設施,但對住在日本的我來說,這些地方雖然在旅行時去過很多次,但卻很難讓我真正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我們缺乏決定的關鍵。這就像在一個年輕人眾多的城市開設一家店是否能夠成功一樣,並不僅僅是看城市的情況,也並非只是有客人上門就好,而是需要評估是否能與事業相輔相成,並形成一個社群。那時,我們並沒有對場所有明確的想像,因此沒有人能給出「成功是什麼」的答案。

也由於我們有無限的點子與想執行的事情,但卻缺少了「一定要在這個地方」的想法,所以無法排列出執行的優先順序。這完全就是雞與蛋的關係,畢竟我們必須要先有一個立身之所,才能開始執行許多想法。經過幾次會議後,發現到不能再以「什麼都想做」的心態與想法推行計畫。為了向前邁進,我們開始捨棄許多的可能性,也開始發現,以往我們常常對顧客們說明的事情,當自己遇到時卻也會陷入相同的輪迴中。

#3看房、看房、還是看房

南港地區的A / B候選物件

就在所有事情毫無進展中,動身前往台灣的日子默默到來。Tim配合我的行程,挑選了三個看起來不錯的物件。

候選物件如下:

A:適合新創與創意公司,鄰近公共交通設施並有寬敞的一樓大廳(南港)

B:同上場所的的共享辦公室(南港)

C:鄰近繁華地帶,熟人租借的創意辦公室地下空間(金華街)

雖每個地方都各有利弊,不管是哪裡都能做出一番成果。但在喝茶聊天時也發現到,這些物件中似乎沒有讓我跟Tim特別印象深刻的。

C的區域位於台北最繁華的地方,用餐應該不成問題。

這個時候,我和Tim還沒有共享太多資訊,但我覺得我們即使無法用言語表達,對於「“好”場所的概念」上有某種共識——「同時具雜亂與混濁」。不知該說是好還壞事,在我們參觀的物件中並沒有這種特質。

最後,我們在一切都不確定的狀況下,互相把想說的話都說完後就回家。回顧這個過程,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在實際參觀物件時,「好」或「不能妥協的事情」可以用來設定優先順序。

#4 決策總是突然

某天,在我被專案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Tim告訴我「找到一個新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沒有在租屋網站上刊登,是他開車經過時而發現的。

這個辦公室位於類似日本澀谷與原宿這種年輕人聚集的的西門區域外圍,是個原本是家具店的4層樓建築,雖然如同台北許多建築一樣已經年代久遠,但狀態不錯,房東也允許我們進行翻修。

我們立刻前往參觀這個辦公室。雖然每層樓的空間並不寬敞,但對於開咖啡廳或擺放辦公桌來說已經足夠了。更重要的是,儘管位於西門這個熱鬧地段,卻藏身在小巷中,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此外,每層樓有兩面大玻璃窗,光線明亮、通風良好,這一點給人極為正面的印象。而且,租金相較於其他候選物件還來得便宜。

新辦公室的外觀和內部設施將於下一篇專欄文章中介紹。

單從我現在所寫的內容來看,可能會讓人覺得我們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仍然對樓層的狹小感到有些擔憂,而且就位置而言,也不能說是滿分。另外,由於條件限制,無法開設餐飲店是最令人擔心的一點。然而,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這個物件。

台灣的租屋業者和房東傾向於迅速做出決定。最重要的事,無論再怎麼看,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物件。綜合考量後,我們覺得這個物件比之前看過的其他物件都要好。雖然不是一個滿分的物件,但是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再來就是要有讓自己不要後悔,喜歡上這個地方的覺悟。接下來,終於能具體的將「想做什麼」的狀態提升到「我們能做什麼」。

如同我們喜歡過去辦公室周邊環境一般

Keywords

Next Contents

跨界創作的現在進行式|
Fabcafe 在 2023 曼谷設計週的 「Melting Reality」

Loftwork magazine 每月發送的電子報,提供Loftwork活動情報、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