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NOVA PROJECT

CSV經營的起點――架設連結鷹架業界與年輕人才的網路新媒體

ASNOVA 從 2019 年開始與 Loftwork 開始合作,在 2020 年更以專案形式支持落腳於華山文創園區 1914 的 Loftwork/ MTRL Taipei 紅磚區兩層樓的辦公空間設置。為延續透過嶄新的形式持續喚起新受眾的關注,在 2021 年將繼續與 Loftwork Tokyo 合作第二階段專案製作。除了空間上的合作,軟性閱讀內容也藉由 POP UP SOCIETY 發送訊息給讀者。

Outline

以「暫存性」為題架設網路新媒體,搭起業界及年輕新血的線上橋梁

ASNOVA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ASNOVA)的主要業務是出租暫時搭建的鷹架,不過目前也在摸索新事業的發展機會,期盼走上多角化經營的道途。ASNOVA 抱持著振興鷹架業界的決心,勇於面對業界日益缺乏新血的嚴重問題。而其顧客工程公司的問題,在不遠的將來也會成為與 ASNOVA 的經營密切相關的重要課題之一。

人才不足,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 ASNOVA 與 Loftwork 將目光放得十分長遠要解決整個業界的難題,最終須透過「CVS 經營」(CVS:創造共享價值)來完成,而本次專案,對雙方而言只不過是「CVS 經營」的起點

師傅這個族群總是埋頭苦幹,鮮少與外界交流,這次我們就要來揭開鷹架師傅們的神秘面紗,將這個業界的樣貌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並透過資訊的流通來引進新血、新見解及新技術,擴大樂於與這個業界互動的人際網絡,創造一個改變業界結構及工作模式的契機。當構想清晰後,我們便著手架設網路新媒體,創造一個「場域」,一步步去吸引肩負下一代重任年輕人的興趣。

在規劃網路新媒體走向前,Loftwork 先運用設計研究的手法,調查鷹架師傅無法增加的原因,還有能讓人感受到鷹架師傅這一行魅力所在的方法。結果發現了一件事,年輕人根本對鷹架業界漠不關心,因此在宣傳這一行的優點之前,必須先設法喚起他們的注意,讓更多人與這個業界產生連結才行。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決定跳脫原本鷹架等於「建築用材」的狹隘定義,採取更廣義的視角,將它看作一種「暫存物」,並以暫存為題創辦網路雜誌「POP-UP SOCIETY」。總人數超過六十位的共同編輯者,一起搭起業界與年輕人之間的橋樑,協力撰寫了15篇文稿。然而我們的行動範圍不侷限於網路新媒體,還會搭配重視即時性的直播活動及ZINE(微型獨立出版)來進行推廣,設計出一種複合型的交流方式。目標是希望這些成果最終能發揮出類似一個「場域」的功能,在不知不覺中把那些對於暫存性相關社會議題或新技術有興趣的年輕人,拉進鷹架業界的世界

以暫存為題的網路雜誌 POP-UP SOCIETY

Outputs

線上雜誌「 POP UP SOCIETY」

ZINE

製作微型獨立出版品 ZINE,是推廣策略(PR)的一環。ZINE 不僅能縮短網站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也能為將來舉辦線下的大型會議或實體活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KASETSU RADIO

Process

發現「根本沒人注意」這件事

我們為了調查鷹架師傅無法增加的原因,尋找解決缺乏人才的方法,進行了一場設計研究,期間訪問多位鷹架業界的相關人士,抽絲剝繭地釐清難以延攬人才的真正原因。

訪談期間的快照
訪談期間的快照
綜合研究成果
綜合研究成果

在研究調查開始之前,我們的假說是――師傅人口停滯的理由在於,這一行給人的印象就是「辛苦、骯髒、危險」,需要先擦去大眾心中的成見。

沒想到在經過研究調查之後,我們發現最關鍵的原因並不是「辛苦、骯髒、危險」這個既定印象,而是鷹架業者與年輕人之間,橫亙著一堵「漠不關心的高牆」。在成見的驅使下,年輕人對這個行業根本漠不關心,只要聽到「鷹架」兩個字,就直接認定「這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連看也不會多看一眼。換句話說,如果直接宣揚鷹架行業的魅力,根本沒辦法吸引他們的目光。於是我們著手調整作戰方針,決定在介紹鷹架業界的魅力之前,先在「大家都不了解(沒有興趣)」的前提下,設法將業界以外的人群慢慢拉進來,擴大與產業有連結的人際網絡。

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吸引肩負未來重任的年輕人,誘使他們進入業界

要降低師傅的流動率,需要整個行業自身的改革。要達成這個目標,新血與夥伴的存在即顯得不可或缺。我們在研究調查的過程中,按照「吸引群眾流連的網站」≒ 傳遞資訊的網路新媒體這項假說,不斷探索網站應該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鷹架業界以外的廣大民眾。

網站的目標族群鎖定在業界將來會需要的,年紀介於 18~35 歲之間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對於社會動向敏感度高,又重視生活樂趣的族群。鷹架這個主題很小眾,為了吸引他們的目光,我們將概念向外延伸,將主題定在「暫存性」。

在製作內容時,我們借用周哈里之窗自我分析的架構,來決定企畫的方針。鷹架業界就是自己,業界外部則是他人,我們的策略是先從兩者皆不知道的未知領域切入來編寫文章,再慢慢帶進鷹架的話題。目標在於先利用「未知我*」領域中這些乍看之下與鷹架沒有直接關聯的主題,吸引人們的關注,再逐步挑起他們對於鷹架業界的興趣。

*「未知我」= 對方及自己都沒有掌握到的資訊

我們將 15 篇文章以 ISSUE 0 之名統整起來,選擇不定期發行的「雜誌」形式,並採取每一期各自獨立的設計。如此一來,就不需要每天更新網站,不會造成營運上的負擔。而且在這樣的安排下,每次發行後也有充足的時間觀察,文章中各項素材的影響會如何隨著時間發酵,再根據群眾的反應規劃日後的文章脈絡。

圖-1:在周哈里之窗的架構下,歸結出鷹架可能會吸引人的特點,並制定文章內容的企畫方針。

熱門文章

從活屍電影學習如何靠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險中求生
僅於夏天開放的水上教室

打造一個能夠催生複合型交流方式的「實驗場域」

為了提高網路雜誌的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這項活動的存在,我們決定舉行直播活動。針對鷹架特有的「暫存性」,邀請已經在進行小型社會實驗的多位來賓,進行長達四小時的直播活動。

首要之務是讓觀眾聽得開心,再慢慢勾起他們對於鷹架業界的興趣,並在過程中傳遞 ASNOVA 的理念,這三項是我們希望能透過創意達成的目標。整場直播的在線觀看人數維持在 100~150 人之間,直播一結束後就有了 1700 次的觀看紀錄,成功創造了與社會一般大眾更多不同形式的接點。

67 位共同撰稿人成為媒介,吸引更多願意關注的群眾

協助本專案的共同撰稿人總共有 67 名。當初在決定人選時,就已經將增加網絡延伸性納入考量,邀請的對象都是我們認為有可能成為鷹架業界與一般民眾之間的橋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一行的人士。為了敞開師傅們原本封閉的世界,吸引廣大社會大眾的注目,我們堅持成員一定要來自各行各業。這些共同撰稿人成為一個媒介,讓從未關注鷹架業界的族群,開始注意起這方面的訊息。

67 位共同撰稿人

  • 編輯策劃:榊原 充大(リサーチャー)、龍崎 翔子(ホテルプロデューサー)
  • 共同撰稿人:杉田 真理子(アーバニスト)、Florian Stirnemann(建築家)、大山 顕(土木ライター)、泉 ひかり(パルクールアスリート)、森下 哲(営業部長/ASNOVA)、酒井 優衣(写真家)、今井 雄紀(編集者)、TNL(宇宙建築学サークル)、堀井 柊我(宇宙建築ベンチャーCDO)、座二郎(通勤漫画家)、株式会社渕上(丸太足場職人)、土門 蘭(小説家)、塩谷 敦(写真家)、ノーマン・イングランド(ゾンビ研究者)、岡本健(ゾンビ学者)、稲田 ズイキ(僧侶/ライター)、元木 大輔(建築家)、吉澤 瑠美(ライター)、斎藤 菜々子(写真家)、吉川 然(写真家)、YOSHIKO(モデル)、前田 瑶介(COO/WOTA)、中村 健太郎(プログラマ/建築・デザイン理論研究者)、垂水 佳菜(写真家)、矢野 直子(生活雑貨部企画デザイン担当部長/良品計画)、斎藤 勇一(ソーシャルグッド事業課長/良品計画)、霍野 廣由(僧侶)、釋 大智(僧侶)、杉本 恭子(ライター)、岡安 いつ美(写真家)、Emily Wang(台湾文化・創造開発財団)、Tim Wong(LOFTWORK台湾ファウンダー)、甲斐 貴大(建築家)、Cindy Wu(写真家)、近藤 弥生子(ライター)、タケウマ(イラストレーター)、社領 エミ(ライター)、山田 貴仁(建築家)、下寺 孝典(屋台研究家)、仁科 桐也(写真家)、番匠 カンナ(バーチャル建築家)、平塚 桂(ライター)
  • Web:PANORAMA(デザイン)、坂田 一馬(コーディング)、ネクストページ(開発)
  • ZINE:畑 ユリエ(デザイン)
  • 取材協力:Sensible4、古風小白屋、京都府文化財保護課、横浜市文化観光局観光振興課&建築局公共建築部施設整備課、日建設計、日建設計コンストラクションマネジメント、渡辺組、良品計画、THE VR ROOM KYOTO
  • 廣播出演:赤松 悠実(ラジオDJ/女優)、はましゃか(フリーランサー)、藤村 昌平(ビジネスインキュベーション部長/ライオン株式会社)、徳田 博丸(喜劇作家、脚本家)、番匠 カンナ(バーチャル建築家)、小西 亮(サブスクBar どこでもマガリ管理人)、榊原 充大(リサーチャー)、中村 健太郎(プログラマ/建築・デザイン理論研究者)、 龍崎 翔子(ホテルプロデューサー)、鈴木 綜真(Placy代表/都市研究家)、井路 端健一(俳優)、中尾 周統(俳優)、藤原 麻友美 (女優)、海徳 桃代(女優)

※名字無排列順序

impact

成果與今後方向

網路雜誌上線後,儘管才剛成立,閱覽數卻達到每月平均 5,000UU(Unique User 不重複用戶) 及 10,000PV(Page View 閱覽數),而且其中 25-34 歲的年輕族群約占了六成。此外,我們還在社群媒體上收到「暫存性這個主體定得很好」或「由鷹架公司營運這點很吸引人」這樣的評價,建築及設計界的年輕人紛紛給予良好回饋,當初設定的目標――讓鷹架業界外部族群接收到相關訊息,算是有了一個良好的起頭。不過,真正能改善鷹架業界缺乏新血的合作案尚未誕生,今後我們將持續努力,努力發想出更多專案,催動變化一點一滴的發生。

Keywords

Next Contents

一個讓新商業空間實踐「場域營造」的專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