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 report

打破生活常規!以無畏精神賦予城市新的可能
Bottom-Up Thinking About the City’s Ecosystem

對未來生活的場景,你有著怎樣的想像?

Tokyo ⇄ Taiwan XS Project Exchange Meetup! 聚集了來自東京的 Loftworker、台北的創意團隊和城市行動創作者,也邀請了日本 Panasonic 100BANCH 專案成員,聊聊彼此的「XS Project」。而 XS 是Extra Small之意,靈感來自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 Bruce Mao 的書「S,M,L, XL」,代表 OMA 以建築為載體、參與都市在全球化與市場經濟浪潮下演變的大小專案。

這些由下而上(Bottom-up)的小型生活提案,包含了對傳統、次文化、藝術、科技、公共空間等各個領域的創新嘗試,團隊和創作者也在交流中分享挑戰與見解,以及如何將心中描繪的城市想像,用行動化為未來生活的提案。

Loftwork:重新發現價值、利用價值,再創造新價值的跨界協作

來自東京 Loftwork 的石川由佳子首先分享,身為創意策略顧問公司,如何以 Open Collaboration 的方式,為各式不同領域的專案創造價值。

譬如提出「誰說只有藝術家才是藝術家呢?」的在 日本茨城縣 KENPOKU Hack Day 的專案,就是去挑戰藝術家的定義,讓各行各業的人進行創作,並透過藝術作為促進地方發展的橋樑,創造地域再生的可能性。而 Shibuya Hack Project,目標在以由下而上(Bottom-up)的思考方式創造新的「涉谷經驗」。在創意工作者和居民的參與下,把街道上被遺忘的角落重新拾起,使這個以街頭文化聞名、霓虹閃爍的商圈,展現不同的面貌。而和 金澤工業大學 的合作,則始於「大學可以不僅僅是給學生學習的封閉空間」這樣的想法。於是將學校大門敞開,邀請當地居民進來一起創造空間在原有功能外的新場域。而在日本經濟產業省支持下的 MORE THAN Project,則是致力延續日本傳統工藝,並將價值推廣到海外。

“透過這些不同的專案,Loftwork 不斷嘗試將價值重新發現、重新利用,並創造新價值。”

日本茨城縣的專案 KENPOKU Art Hack Day
Shibuya Hack Project

Panasonic:跨越企業框架,給年輕世代一個激盪創意的基地

“所謂新文化,就是透過異文化相互摩擦產生的。”

日本 Panasonic 成員則武里惠,分享了迎接創業 100 周年為契機,而開始構想的 100BANCH 專案。這是一個以創新為目標、重視多樣性的計畫,因此連結了 Panasonic, Loftwork, Café Company 三家公司共同合作,並在涉谷設立複合式的據點讓來自各領域的導師(Top Runner)和年輕世代相互交流、刺激,也創立實驗空間開放徵件,作為孕育新價值的基地。

自 2018 年啟動至今,有超過 400 件計畫申請,而獲選的計畫包含以魚菜共生和昆蟲來回應現今食物問題的提案;打破舊有傳統文化藩籬的跨性別和服;將傳統日本內褲結合數位印刷的新呈現等等,讓人看見年輕世代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與其解決方案的多元性。

則武里惠也提到,「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年輕人呢?」

她說,因為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就是在 23 歲時創辦公司,年輕的他當初沒有在缺乏資金、經驗的條件下退縮,因此最後靠著不畏困難的精神打造了松下電器。100BANCH 相信下個 100 年,也將屬於大膽有野心的年輕世代,因此跨越企業的框架、提供開放合作的空間作為創新的實驗區。

7StarLake:科技創新的基礎?先從城市基礎建設做起

當許多城市正朝永續城市發展,7StarLake 的智慧型自動駕駛小巴,就提出了一個城市公共運輸的解決方案。這個提供即時服務、運用無人駕駛技術的綠色載具,也可結合行動資訊整合、數據運用,因此也帶來全新商業模式的可能。

7StarLake 總經理:丁彥允

7StarLake 總經理丁彥允提到推動過程遇到的挑戰,他說,「雖然許多城市和單位邀請合作,他們也看見自駕小巴在帶動地方觀光、提供智慧城市聯網平台、智慧物流領域等未來可預見的新價值,但由於城市本身的基礎建設必須要先完備,才能支持新型態的移動載具,因此現階段要說服政府提撥預算很難。」

他相信,對政府而言,若要利用這樣創新的綠色科技,城市必須在下一個五到十年內,全面將車輛綠能化。台灣目前已有 50000 輛電動車,這樣的數量去支持綠色能源是不足以讓綠能科技運作的,我們需要的是更普及、更大規模的改變。

玖樓:「住」不只是空間的問題!以社群為核心的社會創新

越來越多人搬到城市找尋更好生活,而都市住房供給不足的問題,在建造更多住宅之外,還有哪一條路呢?
當社會裡人際間的互動越來越少,感到孤獨的人越來越多,有什麼方法重新把人連結在一起呢?
當傳統的所有權(Ownership)消費模式變,許多人選擇把經驗當作比更重要的資產時,是否也反映在居住的形態上?

回應許多台灣當前社會問題的玖樓共生公寓,在此應運而生。共享公寓(Sharehouse) 是透過活化閒置空間、提供社群生活和居住體驗的提案。玖樓共同創辦人柯伯麟說,「在空間設計上,我們將私人空間最小化、公共空間最大化,如此一來更適於居住者的社群創造。如同給予種子適當的環境,讓各個公寓空間能長出各具特色的生態系。」

玖樓共同創辦人:柯伯麟

關於住的社會創新,社群是很重要的。玖樓的下一步是打造大型的垂直聚落,作為社群機能的核心;建立跨齡共居的永續社區,鼓勵青銀共居,讓共居不分世代。「我們的準則是關係先於空間。」將自己定義為「住」的社會創新,玖樓以空間為場域、生活作灌溉,在社群的茁壯中重新拾起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原典創思:活化社區閒置角落,以實驗精神打破僵化空間、凝聚地方共識

相對於過往重視硬體、表面視覺的都市更新,「打開綠生活」是一個具有實驗精神的環境改造計畫。透過政府、專業者和社區共同加入打造新公共空間的行列,已在 4 年間完成臺北市各行政區共 61 處空間改造案例。

以師大附近的社區為例,為了修復當地住宅和商業區衝突造成的感情疏離,「打開綠生活」舉辦了綠化工作坊讓居民共同 DIY,讓閒置空間變為社區的綠色角落,後來房子進一步改造為工具圖書館,讓社區能工具共享。漸漸地,空間也發展出更多用途,居民開始在空間養蚯蚓、打造植物銀行,讓曾經廢棄的空間,在多樣群體參與下漸漸凝聚更多共識,成為一個相互支持的系統。

原典創思規劃 副執行長:施佩吟

原典創思規劃的副執行長施佩吟說,過程中最有挑戰的部分,就是去突破社群中以「里」為單位的行政邊界。因為傳統上以「里」為中心的社群,和外部其他社群的需求可能不同,而透過這個自主改造的計畫,則有機會讓空間更接近所有使用者的需求。

因此「打開綠生活」的做法,是邀請其他社群團體加入改造,在有小額經費補助下,讓計畫更容易推展。同時,若能循序漸進的建立流程,溝通中也確保每個人的聲音都是重要的,就能讓「社區」和「社群」間有效接軌,為原本單一的空間注入活力。

以民間力量改變城市樣貌,由下而上 (Bottom-up) 孕育城市的新價值

Meetup 的後半場,團隊和創作者們分為三組,以「公共空間與市民參與」、「科技藝術創新」以及「城市文化觀察」三個方向聊聊彼此的想法與見解。在熱絡的討論中,不僅活絡了跨領域的交流,也讓我們更相信由下而上(Bottom-up)的自主發聲是一種參與社會的方式,而任何一個小行動都能掀起漣漪。

Related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