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X#01】
思考從地方到城市,與自然共創的韌性轉型
- URX 韌性時代系列活動第一回報告
在地方與城市的經營中,如何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複雜互動間,應對快速變遷與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挑戰?
11月22日,FabCafe Taipei 舉辦了「URX 韌性時代」系列活動的首場講座《攜手自然:地方發展與城市韌性的綠色未來》,聚焦從地方發展到城市演變的韌性思考。若將自然視為一位關係權益人,如何充分發揮其優勢,並兼顧其權益,實現人為介入與自然自由發展之間的平衡,正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本次講座特邀三位講者分享實踐經驗:在日本 Loftwork Kyoto 負責行銷與研究開發 SPCS 社群的浦野奈美(Nami Urano)、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許懷群(Huai-Chun Hsu)、以及 LDC 雲朗觀光永續旅遊專案顧問沈芳如(Monica Shen)。三位講者將從日本、政府與企業的多元視角,探討與自然共創的案例。
在最後的環節,則由 Loftwork 的共同創辦人 Tim Wong,以多年來協助企業解決課題、規劃新藍圖的經驗,與三位講者一同對於如何在規劃和治理中推動韌性轉型進行討論。
執筆:Jean Wang
編輯:Pinhua Chen
攝影:Jom Jetsada
從多角度探索韌性的可能性
大家對於『韌性』這個詞一定不陌生。近年來,台灣對於韌性的討論逐漸增多,但 Loftwork 希望能從更多元的角度出發,探索韌性在不同層面體現的樣貌,不僅限於個人,還延伸至組織、城市等多種尺度。韌性不僅是一種適應變化的能力,更是面對破壞後,透過多樣性恢復活力的重要力量。而創意在其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使我們能以靈活的方式應對未來挑戰,並設計出多元且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在開場時,Loftwork 的 Jean 分享了 『URX韌性時代』 系列活動的初衷,期望藉由這個系列,啟發更多人關注韌性,並在實踐中激發跨領域合作,共同打造更具適應力與創造力的未來。
關於「URX韌性時代」系列活動
在快速變遷與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代,「URX 韌性時代」以韌性設計為核心,探索如何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複雜互動中,推動適應性轉型。系列活動以多角度出發,涵蓋個體發展、組織治理、都市規劃、地方創生與科技應用等多領域,透過創意與設計思維,尋求多元解決方案,與變化共生,實現社會、生態與經濟的持續性共存。
接受不可控性
來自日本 Loftwork Kyoto 負責行銷工作的 浦野奈美(以下簡稱浦野),首先分享了 SPCS 社群如何以創意角度與自然合作,正面接受微生物、細菌等不可控的元素,探索改變工業常態的可能性。她提出一個假設:「創造力的亮點往往出現在『可控性』(可控制的事物) 與『不可控性』(不可控制的事物)的邊界上。」
SPCS 透過跨領域合作,舉辦多面向主題的工作坊,探討不可控的生態機制與自然共創的可能。例如,嘗試將自然採集的色彩運用於印刷產業,並在織品染色中實驗與細菌共創的技術。
「啟發 SPCS 的案例來自紐約 David Benjamin 的專案。他利用淡菜作為水質監測系統的一部分,因為淡菜對水質的敏感度遠比人類製造的機器來得準確。這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比人類最新科技更優秀的系統,透過理解這些自然系統,我們得以產出更多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拓展更多可能性。」浦野提到。
她進一步分享城市設計中接受不可控性的案例,強調文化、自然資源與經濟循環間的韌性。
京都的咖啡品牌「COFFEE BASE」與擁有京都三大名水之一「染井」湧水的梨木神社合作,提供使用當地居民日常使用的湧水沖煮的咖啡。不僅成為支持神社運營的收入來源,還避免了大型資金帶來的文化破壞,實現了透過適度資金投入促進良性經濟循環的目標。
擁有 400 年歷史的涉成園,面對人力短缺與環境變化的挑戰,實踐了考量生物多樣性的庭園管理方式,在保留文化與美學的同時兼顧生態保護,達成可持續的管理模式。
而在大阪的森之宮,透過與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挖掘當地的歷史與生態學特徵,創造出更多討論土地潛力的機會,為大型都市再開發專案提供了重要的啟發與指引。
讓森林走進城市
接著,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的許懷群處長分享了嘉義市以「木都」為願景的都市發展計畫,從 1.0 到 3.0 的進程展現如何結合歷史脈絡與自然資源推動城市轉型。
「從嘉義市區可以遠眺玉山,那正是畫家陳澄波《玉山積雪》作品中的視角。」以陳澄波的作品為起點,道出嘉義鄰近玉山、阿里山的地理優勢及豐富的森林資源,嘉義市也因此成為全台木造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作為歷史上的林業重鎮,嘉義市透過跨部門合作與政策推動,恢復「用木頭種出來的城市森林」。
城市改造首先以「修舊補舊」出發,活化老木屋,融入美學,吸引青年回鄉,讓老舊建築重新融入日常生活。同時,不僅局限於修復,嘉義市近期藉由『嘉屋』品牌推動木構建築法規,開啟以木建築為主的新建案,如社會住宅,除了低碳也具可再生性,更為建築師與設計師提供更多木造設計的創作可能。
「從質變到量變,讓更多人能住進這些木構住宅當中,是我們推動都市生活方式轉型的初衷之一。」許懷群處長說到。
此外,嘉義市著力於擴大都市森林、保留風廊降溫與增加綠地,並結合學界利用 Geo-AI 技術計算城市綠地碳匯與木建築碳蓄存量。從實驗到實踐,讓韌性思維逐漸落實於城市之中。
結合地熱能與在地生態智慧的旅遊場域
「相較於政府能以全面性角度切入,企業往往面臨更多現實考量與阻礙,讓我們在推動過程中必須邊做、邊學、邊調整腳步。但也或許,我們因此展現了所謂的韌性。」雲朗觀光永續旅遊專案顧問沈芳如坦言地方經營及與人、自然合作的挑戰。
由雲朗觀光經營的紅葉谷溫泉園區,位於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部落。這片溫泉最初是居民使用的野溪溫泉,後來由政府開發並命名為紅葉溫泉,交由民間經營。八八風災曾摧毀園區設施,隨後延平鄉公所進行重建,並結合地熱資源推動當地觀光發展。在此背景下,園區攜手台泥綠能與雲朗觀光,共同致力於打造紅葉谷的永續旅遊模式。
「我們很幸運,延平鄉公所已幫我們解決了兩大挑戰:資源的存在(地熱)與部落的共識。但我們仍需持續內、外部溝通,讓各方理解推動永續旅遊的重要性。」沈芳如補充,「同時,希望大眾了解,台灣原住民族是最懂得與自然合作的一群人。」
紅葉谷擁有天然地熱資源,地熱發電的低碳排放、小腹地需求與全天候穩定供電的優勢顯著。在延平鄉公所多次拜訪部落居民後,部落會議決議成立園區,結合溫泉觀光與地熱發電。
但由於當地易受天災影響,園區開發以低度開發為原則,注重生態水土保持。不建大型飯店,而是與周邊旅宿業合作,同時推廣布農文化,透過教育與增加就業機會回饋在地,也向部落學習如何與自然共存。
此外,雲朗整合集團資源,協助「油芒」等地方傳統農作物加值,並對接更多合作夥伴,讓地方故事與文化被看見,串連永續產業生態系。
每一個角色都能為韌性做出貢獻
在三位講者的對談中,首先討論了不同角色如何在與自然的共創中發揮韌性。以下為 Loftwork 的共同創辦人 Tim,基於其設計規劃經驗分享的觀察,三位講者也分別闡述自身身份在發揮韌性過程中的貢獻與挑戰。
Tim 有別於「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解決方案,我們更希望以一種不預設方向的方式來討論這些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希望探索一種開放的可能性,相信不同的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貢獻,不管是政府單位、部落裡的某個人,或者是那些維護寺廟庭園的園藝工作者。
許懷群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創造機會和提供基礎建設是政府的關鍵角色。隨著這些政策逐步落實,越來越多青年開始回到家鄉,形成一股逐漸明顯的趨勢,進一步為城市帶來更多韌性與發展。但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規模、預算和資源分配,所以政府內部的連結與協作也非常重要,因為不同部門各有其角色,必須共同努力,讓這些機會更為穩固且更加開放,使人們更容易地獲取相關資源。
沈芳如 建立韌性這件事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在我們的考量中,我們更多思考是以人為核心,專注在人們的需求上。然而,企業現實中必須面對營運挑戰,不僅需應對自然環境的變遷,還需處理來自人為因素的影響,這些都無法忽視。所以若要面對這些問題,並落實一個具有良好意圖的專案或措施,必須要有真正的共識。
浦野 預算限制是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但文化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推動變革的主體是人,透過事業,人們試圖改變現狀。例如,現在全球正在為應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制定相關的規範和評估標準。然而,由於尚未有明確的標準,每個人仍需主動進行試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尋求不存在的答案,可能會失去方向,迷失其中。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在經濟活動中持有願景、美學與價值觀,並根據環境和時代變遷調整方法。
韌性的新舊轉型
緊接著 Tim 進一步帶領大家討論,當我們在各個角色中面臨挑戰與轉型,如何從既有的運作模式,過渡到讓人們能夠建立共識,並共同推動新解決方案的方向。Tim 也同時分享了提出這個討論的緣由。
Tim 我想強調的是,當你在不同地點與定位中探索新的解決方案時,確實需要全新的思維方式。我認為這並不是要找到單一的答案,而是希望分享在不同角色與立場中所面臨的各種阻礙與應對策略。因為新的方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持續演變的過程。正因如此,所謂的永續性並沒有真正的終點。
許懷群 其中「共享願景」變得尤為重要,政府應該承擔起制定方向並告訴人們我們未來將走向何方的責任。即使我們尚未達成目標,仍需讓目標和願景能夠被大家認同並共享。這樣人們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沈芳如 以我在公司內部推動新的永續發展議程,必須先說服公司內部的人,才能在外部推進任何事情。內部溝通至關重要,我們需要給人們機會去看到自己的行動對環境或組織的改變,尤其是在服務業中,這種服務心態非常重要。
浦野 我們可以從涉成園的植彌加藤造園團隊的努力中學到很多東西。京都擁有千年的歷史,這也可能會產生一種「必須守護傳統」的束縛,實際上在庭園管理中也有許多既有規定。然而,千年前的環境顯然與今天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狀況也在改變,且面臨著人力資源有限的根本問題。我們不應該僅僅守護傳統的表面形式,而應該不斷地去理解並重新詮釋那些作為手法傳承下來的技術、傳統背後的目的和美學意識,並以符合當代的方式進行更新。我相信,從他們的努力中我們可以學到,如此才能持續地守護傳統和文化。
透過有機的網絡連結,讓每個人的影響力一同發揮韌性
最後討論的話題圍繞在追求永續目標的過程中,是否出現了意外或有趣的發現,例如與一些看似無關的人事物接觸後,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Tim 以 FabCafe Kyoto 的案例展開對話。
Tim 在 FabCafe Kyoto,我發現推動發展的可能性往往是有機的,甚至是隨機發生的。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有機的連結,並展開跨領域的合作。他們未必全是都市設計師或建築師,而是來自生物、紡織等不同領域的人士,透過這樣的聯繫,構建出一種人際網絡。
所以在談到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時,我發現有時意外的關係權益人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這些人可能不是最初設想中的合作對象,但卻能在某些方面提供關鍵幫助。因此,如何創造機會讓不同的網絡相互連結,正是 Loftwork 在許多活動中希望達成的目標之一。
許懷群 嘉義這個地方很容易交朋友,在這座城市建立聯繫是件容易的事,很多連結機會都是來自偶然,例如認識專注於木材製造的人、深耕於咖啡領域的人,而這樣的網絡改變,也正是城市的潛力所在。來自不同地方、領域,還有些彼此是商店競爭者的人,但他們卻能攜手合作。
沈芳如 我覺得有一些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但同時也有一些並非完全無計劃的偶然。我認為建立連結需要有意識地去進行,因為我的工作就是去與在地人接觸,建立這些關係。這包括很多的對話和互動,同時我也需要深入了解每個人,例如:「你女兒在做什麼?她是否想回來工作?」。這些交談混合了設定與需求,你需要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框架,去理解如何把這些融入我們正在嘗試的方向,並將資源分配給適合的人。
浦野 Loftwork 是一家在過去 24 年間始終如一,透過跨領域的合作來面對各種課題和創造價值的公司。與來自不同領域和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共同創作,能夠激發各種可能性並拓展創造力。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還有許多未完成的工作。由我所運營的 SPCS 社群,正是一個面對困難主題時,讓各種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平面上一同參與,並試圖創造新的技術和價值觀的社群。我的目標是,讓從這裡誕生的創意和技術不僅僅屬於大企業,也讓那些投身於社群活動的人們能夠共同創造影響力,並努力朝這個方向挑戰。儘管在現有的體制下仍然有許多困難,但我仍然希望能夠努力實現!
「URX 韌性時代」系列活動的首場講座《攜手自然:地方發展與城市韌性的綠色未來》在眾人的深入討論中圓滿結束。透過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我們可以看見在變遷與挑戰中,從個人到群體的各個層面如何嘗試發展並建構能適應變化的韌性。這場活動,不僅提供思考韌性轉型的新視野,也讓我們見識到多元合作的網絡與共識建構的重要性,每個角色都能在韌性中發揮作用,也包含「自然」本身。我們期待在接下來的系列活動中,能夠持續探索如何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開創更具韌性且可持續的未來。也請繼續關注URX系列!
What can we do for you?
如果您對以下項目感興趣,請聯絡我們…
● 在場域中實踐SDGs與韌性設計
● 建立特定主題的社群或產業生態系
● 在企業內透過與自然共創推進永續實踐